雏鹰集团董事长侯建芳:低调果断

供稿:雏鹰集团

点击:

A+A-

相关行业: 其他畜禽

关键词:

    我要投稿

    朴实的乡音、爽朗的笑声、坚毅的目光,集团董事长侯建芳的身上,仍保留了许多中国农民的优秀品质。

    1988年,侯建芳经历三次高考却最终与大学无缘。这时的他决定通过养鸡来早日发家致富,改变家庭的贫困。他瞒着家人,怀揣100元学费,去郑州牧专上了23天的畜牧培训班。回家后,他开始在自家的住房里试着养鸡,随后又养了几头猪。

    当时养殖业行情很好,短短一年后,他就赚到了第一桶金,成了当时远近闻名的“万元户”,也成了改革开放之后第一批先富起来的人。

    到1990年,已有两年养殖经验的侯建芳认为,在家里养殖,规模和效益都受限制,于是他做出了一个大胆的决定,扩大规模,租地建养鸡场。

    可当他满怀希望地把这一想法告诉家人的时候换来的却是坚决的反对声,父亲要求他老老实实地先把家里房子盖好,爷爷甚至说租地养鸡就是赌博。

    经过几次抗争,侯建芳终于说服了家人,1994年,在村头他盖起了第一栋鸡舍,并充满理想地给养殖场起名为“雏鹰养鸡场”。


    侯建芳:河南雏鹰农牧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

    次陷入纠结

    沉重压力下,他力挽狂澜

    侯建芳满怀希望地扩大养殖场规模,可是1995年的一次奇怪的鸡病却给了他一次沉重的打击,他的事业开始陷入困境,已资不抵债。

    眼看自己亲手养的鸡一只只都得病死掉,侯建芳去郑州找到专家求救,希望能找到治愈的方法。可是专家们也无计可施,甚至建议他将鸡处理掉,清理鸡舍,两年内再不要养鸡。

    虽然5000多只蛋鸡最终只剩下700多只,债台高筑,专家建议放弃。但是,侯建芳心里明白“两年内不养鸡,就等于破产了,完蛋了”,如果那样,所有的债权人都会找上门来逼债,无路可退。

    在另一方面,性格倔强的侯建芳心里还有一个盘算:“如果把病鸡都处理掉,两年不养鸡,那么我就永远无法明白鸡子到底得了什么病,我决心要弄明白这点,所以我不能放弃。”

    当经过一夜未眠的纠结之后,他决定当一个“不听话的学生”,养鸡还要坚持下去。

    接下来的几天里,侯建芳买来灭火器和消毒液,用火烧,用消毒液浸泡,所有程序亲力亲为。在一家人的精心饲养下,这一批鸡苗不仅没有得上上一次的怪病,并且成活率和产蛋率出奇的高。

    幸运的是,1996年鸡蛋价格大涨,从每斤2.5元左右上涨到了每斤4.2元。危机之后的侯建芳迎来了火爆的市场行情,在捞回之前赔的钱之余又大赚了一笔,他也首次深刻体会到了风险与机遇并存的道理。

    那次事件之后,侯建芳的养殖事业一直稳步发展。到2001年,他自创了“公司+农户”养殖模式,这就是“雏鹰模式”的雏形。

    2003年的非典,是侯建芳事业上的第二次打击。非典期间,行业十分不景气,其他养殖企业面对困境都把鸡便宜卖掉,但是1995年的经历再次让侯建芳认识到“危中有机”的深刻含义。他毅然作出决定将鸡进行特殊处理——对鸡群进行“强制换羽”——10多天不喂饲料,只喂水。只要能熬过这些天,等待非典过去了就能赚钱,这也是侯建芳唯一的一次独断专行的决策。

    结果一个月后,非典过去,在市场上活鸡稀缺的情况下,侯建芳大赚了一笔,赚到了养殖行业罕见的暴利。

    随后的2004年,2005年,连续遇上禽流感,面对与非典同样的境况,侯建芳仍然逆势而为,在2006年大赚了一千多万。

    经过两次大的危机,也让侯建芳认识到,单纯养鸡,风险非常大,于是他决定养猪。的确,养猪之后公司又上了一个新台阶。这时“雏鹰模式”也日益完善,“公司+基地+农户”的新模式开花结果。

    上市与否,侯建芳陷入了第三次纠结。

    到2008年,雏鹰农牧的养殖规模和市场潜力已经具备上市条件。但当时公司并不缺钱,因此是否上市,成为股东和高管争论的焦点。

    社会上,公司内部都有反对的声音。所有人都认为上市是一把“双刃剑”:在迈进资本市场的同时,也要将公司的经营情况公之于众。

    “养殖行业是一个规模优势的行业,犹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现在看企业经营很好,每年都赚钱,但如果不扩大规模,别人很快就会把你兼并。在这样的情况下竞争,上市公司和非上市公司,根本就不在一个竞争平台上:人家上市了,用的是资本市场融来的资本金,而你还在用银行贷款;人家通过上市,形成了规范透明的现代企业管理制度,而你还是个家族企业……”通过这些衡量之后,侯建芳最终拍板:上市!

    2010年9月15日,雏鹰农牧在深圳证券交易所成功上市,正式登陆A股市场,被称为“中国养猪第一股”。

    上市之后的雏鹰农牧集团显然驶入了一个发展的快车道。

    次重大决策

    既出人意料又很成功

    从最初养鸡发展到以养猪为主、决定A股上市、生态肉战略……不难看出,这些决策是雏鹰农牧发展的重大转折点,每一步决策都将雏鹰农牧的发展提升了一个台阶,指引雏鹰一步步走向辉煌。

    提起决策,侯建芳总结出,在雏鹰发展的这么多年来,每一次大项目都是“在反对声中开始,质疑声中进行,在喝彩声中结束”。除了2003年非典唯一一次“独断”。

    侯建芳不是一个单纯发号施令的领导,他认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思想价值。尤其是2004年之后,雏鹰的每一次重大决策,都不是轻易做出的,都闪烁着集体智慧的光芒。

    精通财务并且喜欢用数据说话的集团董事长侯建芳,每当他提出一个新思路,都会摆出大量的论据,整合一份可行性研究报告,让大家去评判,如果有反对的声音,他也希望反对者能提出不可行的报告来探讨,科学论证。

    侯建芳告诉记者,他往往在半夜三点后整理思路,他说那时候“非常静,思路不容易打乱”,将数字和思路整理完善,“其他人驳不倒的时候比较多”。

    在他眼中,雏鹰农牧集团的成就是全体员工齐心协力的结果,团队的凝聚力也正是他的自豪。

    从养鸡到养猪,从上市到健全产业链,雏鹰农牧集团走过来的每一步都是那么坚实和坚定,创始人无疑是企业的核心和灵魂,他所带领的雏鹰团队正将一个承载民族希望的品牌推向新的高度。当雏鹰羽翼渐丰,谁能阻挡它对蓝天的渴望?对飞翔的憧憬?

      我来说两句(0人参与评论)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