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冷冻猪腩期货周度价格行情

供稿:刘刘刘

点击:

A+A-

相关行业:

关键词:

    我要投稿

    又见猪肉跌价

      养猪又赔了!春节过后,生猪价格一路下跌,3月份继续下行。加上玉米价格上涨,养殖效益面临双重挤压,生猪养殖户亏损面持续扩大。

      “猪无半年贵”,2007年肉价暴涨时,连国际著名投行高盛都传出打算养猪的消息。然而几番风雨几番晴,3年来,肉价大起大落,重复印证着经济学上的“蛛网现象”——农产品从最初投入生产到成品上市需要一定周期。行情好时,养猪户一窝蜂地补栏,导致供应量快速增加,价格下跌。深度亏损一定时间后,又大量淘汰母猪,致使生猪供应量快速下降,价格上涨。如此涨涨跌跌,农民基本上处于小赚大亏的怪圈中。

      面对“蛛网”,我们在出台生猪市场调控措施时,必须考虑政策的时滞问题,在供求平衡、养猪周期和政策意图之间寻求最好的结合点,从而对肉价涨跌因势利导。2007年肉价暴涨、猪肉市场供给严重不足时,政府接连出台财政补贴、保险保费补贴等措施,对于鼓励养殖、平抑价格、确保供应发挥了积极作用。但也应看到,当时养殖户已经敏感地把握住市场脉搏,纷纷补栏;而相关一些政策在解决即期问题的同时,无意间助推了下个周期的供大于求、肉价下跌。原本用于平抑周期波动的政策,反而在一定程度上放大了价格波动。

      肉价涨跌之所以令有关部门“敏感”,很重要的原因就是肉价占CPI的权重高达9%。有句话叫“通胀不通胀,猪说了算”,肉价快速上涨会拉升CPI,加大通胀压力。而事实上,猪肉价格一定幅度的上涨,并不会影响大多数城市家庭的猪肉消费,反而能大大提高农村生猪养殖户的收入。这不正体现了“增加农民收入、城市反哺农村”吗?而对于城市困难家庭,可以增加“猪肉消费补贴”。把财政的钱花在刀刃上,而非“一刀切”地用来干预生猪养殖,似乎更为妥当。

      市场风险要靠市场手段来化解,平抑肉价波动,关键在于解决市场供给的时滞问题。不妨完善国家猪肉储备体系,在市场供给不足时能及时补充。不妨尝试推出生猪期货交易,建立能规避价格波动风险、锁定预期成本的套期保值机制。在欧美,期货交易已成为农业产业发现价格、规避风险的“常规手段”。仅美国畜禽期货市场就有瘦肉猪、冷冻猪腩、活牛、饲牛等多个期货品种。生猪期货可使广大养猪户通过了解未来价格走势,甚至“先卖后养”来规避风险,减少养殖的盲目性,同时为政府调节生猪市场提供一个比较有效的价格信号。还不妨鼓励大规模产业化养殖,或者发展“公司+农户”模式,淘汰个体养猪,促进养殖产业集约度提高和产品质量监控,并增强养殖方和需求方的信息对称。

    (审核编辑: 刘刘刘)

      我来说两句(0人参与评论)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