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油厂跟盘挺价 豆粕高位运行

供稿:刘刘刘

点击:

A+A-

相关行业:

关键词:

    我要投稿

    进入三季度以来,全球大豆市场步入冲高之后明显回调、急涨之后单边下行的“二次探底”通道,对于美豆市场而言,主要利空因素来自于中西部主产区天气持续良好利于作物生长,以及今年南美大豆明显增产补充国际市场的供求缺口;对于国内大豆、豆粕市场而言,主要压力则来自于进口大豆到港在6、7月份迎来历史同期峰值,以及豆油、豆粕消费市场需求弹性较往年同期整体偏弱,这也造成国产豆类下游产品价格近期整体跟盘下跌,但是“油弱粕强”格局仍然延续。JCI注意到,本周三(8月8日)中国商务部对外贸易司发布的大宗农产品进口信息显示,今年7月份我国进口大豆到港数量预计明显低于上月(不过仍将达到历史较高水平),加之当天50万吨政府储备大豆的竞拍成交比率整体如期偏低,本周连盘豆粕合约筑底并强劲反弹,这使得当前盈利状况不容乐观的国内油厂对于豆粕产品的挺价心态依然存在。其具体原因JCI现结合市场热点因素概要分析如下: 
         
    其一,业内持续关注三季度进口大豆到港,政府数据显示供应高峰周期“拐点”到来 
         
    今年二季度期间,国内豆粕市场一度步入上涨通道,其间支撑因素之一来自于国际市场上的大豆现货供应短缺。在当前美国陈豆库存降至历史次新低水平的同时,南美大豆出口上半年遭遇历史上罕见的持续堵塞状况,共同造成我国进口大豆在5月份出现供应不足的偏紧格局,结合前期美国基金试探性的借助“天气升水”炒作的预热,推动美豆和国内豆类期、现货价格呈现“昙花一现”的上涨走势。众所周知,之前中国海关总署发布的统计数据显示,今年6月份国内进口大豆数量为693万吨,创下历史同期、历史单月的“双料冠军”,这也使得近两个月以来我国进口大豆的供应面整体趋于宽松,加之美主产区天气持续理想令美豆盘面承压,共同打压国内大豆、豆粕市场步入年内“二次探底”的下行通道持续至今。 
         


    本周二,中国商务部对外贸易司每半个月发布的大宗商品进口统计报告中,对7月份国内进口大豆到港数量的预测数据为714万吨,明显低于上月832万吨的到港预估值。此外,同日中国海关发布的进口大豆统计数据显示7月份我国进口大豆数量再攀新高至720万吨,符合本网之前预测的700-720万吨……此外,汇易网基于国外经纪商出口申报统计数据,预计8月份国内进口大豆数量可能在7月份的天量水平上明显下滑,即本月到港量可能要低于600万吨。因此,由于三季度我国进口大豆市场很可能呈现阶梯式的降温趋势,后期各沿海主要口岸油厂的“洋大豆”库存也可能自目前的高位水平逐步回落,这也使得近期美豆几乎高台“跳水”的同时,国内豆粕期、现货行情始终呈现相对抗跌的温和探底走势。 
         
    其二,本周2013年国储大豆首次拍卖地量成交,油厂基于盈亏压力“挺粕”心态重现 
         
    不过,值得注意的是,本周三中国政府在黑龙江、吉林和内蒙古三地电子交易市场公开拍卖的50万吨储备大豆,最终实际成交数量仅为89,928吨,成交比率仅为17.95%,符合业内之前的普遍预期。此次拍卖的储备大豆中有一部分是2009年的“陈化豆”,业内早先也有所传闻,8月份期间中央储备系统可能投放300万吨储备豆,其中包括大部分2010年产和少部分2009年产的陈豆……从实际成交情况来看,由于陈化豆的出品率偏低,加之拍卖成交之后的交割、物流和加工等各环节费用不低,这批3850元/吨-4000元/吨附近成交价的储备豆最终的实际到手成本应该更高,并且拍卖区域也仅仅局限于国产大豆的北方传统产销区。相比较之下,目前国内沿海港口的进口大豆分销价格区间低至4050元/吨左右,而且绝大多数为今年南美新产大豆,政府抛储大豆的“传闻效应”似乎强于实际的“成交效应”。 
         
    JCI认为,进入8月份以来,随着年内我国进口大豆到港高峰的告一段落,加之二季度到港南美大豆的采购成本较高,包括今年夏季持续高温对肉品消费尤其是豆油等食用油消费的明显抑制,国内油厂加工进口大豆的利润状况不佳(持平或略有盈利),基于今年以来全球植物油消费和价格的持续疲软,现阶段大豆压榨企业自然倾向于“挺粕降油”的主动止损策略。中期而言,国际、国内大豆市场都在密切关注下周一(8月12日)USDA发布的月度供需报告,在此之前国产大豆收购价格、进口大豆分销市场以及豆粕期、现货行情总体仍趋于弱市当中的温和寻底过程通道运行,等待8月中下旬的天气趋势与供求格局提供指引。隔夜,美豆首先本周最大单日升幅,主要因为重要报告出台之前资金仓位调整活跃,加之美中西部局部地区出现干燥天气,料将支撑油厂对现货豆粕的挺价意愿。 

      回盛股份
      我来说两句(0人参与评论)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