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平东在湖北美术学院给同学们讲创业故事。记者胡伟鸣 实习生 沈雨果 摄
34岁的“猪倌”站上了湖北美术学院的讲台,向美院学子讲述自己的成长及创业故事。
向平东是以优秀毕业生的身份应邀回母校做这场讲座的。2003年,向平东从湖北美院美术学系毕业后,又考入广州美院攻读研究生。硕士毕业后,从事了创意设计工作的向平东,两年前回老家宜昌干起了养猪事业。去年11月,向平东以武汉侬家屋农业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身份亮相武汉,参加团省委举行的创富大赛,闯入15强。公司诞生半年来,有多家天使投资公司一直关注他们的成长,但他却谨慎地保持着与“天使”们的距离。他希望自己创立的侬家屋黑猪品牌,能按自己的初衷发展,并成为黑猪市场的一匹黑马。
美好的事情真的发生过
“永远相信美好的事情即将发生。”这是昨晚向平东演讲的主题。
讲台上,面对年轻的学弟学妹,向平东坦承,这既是他对创业的感受,也是他自身生活经历的感悟。
15年前求助本报 他刻骨铭心
“我是带着感恩的心态回到这个城市的。”作为年轻的创业榜样,向平东却不惧坦承自己的窘迫往事。
向平东是宜都市松木坪镇杨树坪村人。1999年,19岁的向平东被湖北美术学院录取。作为村里的第一个大学生,乡亲们都为他感到骄傲,但他却为凑不齐学费而发愁:向平东8岁时母亲去世,父亲在当地煤矿打工,收入微薄。他报考的美术学系仅学费一年就要6500元。同学们都已顺利报完到、军训去了。学校为他保留一个月的学籍,希望他能在一个月内凑齐学费报到。走投无路的向平东只好向本报求助。
“我好想上大学。”15年前的9月20日,本报在头版头条报道向平东的文章,表达他内心的渴望。
报道见报次日,时任副省长王少阶作出批示,要求不使特困生失学。众多热心读者纷纷为向平东捐款,很快就为向平东凑齐了学费。
拿着读者的捐款,向平东百感交集,特意留下一封给读者和本报编辑部的感谢信:“我是一个普通的学生,在过去的十天里,经历了一个复杂的感情转折。本来是怀着渺茫的希望,在晚报大门前犹豫了许久,才将那份求援信送给一个陌生的编辑。几天前由对求学的失望,到街头流浪、四处寻工,再到受到大家无私的关怀……”
看到记者保存的信纸和已经开始发黄的感谢信,向平东露出了惊讶的表情:没想到您还保存着这个。当记者问他是否还记得其中的内容时,他只说了4个字:“刻骨铭心。”
他记得在晚报6楼过道的沙发上度过的一夜,记得文教部员工拿出自己的饭卡,让他到食堂就餐:记得一位下岗女工特意从汉阳赶到报社,为他捐出100元……
我没有辜负晚报读者
“虽然四年的大学生活仅学费就要支付3万多元,但我有信心通过自己的劳动来完成学业,把社会对我的扶助变成奋斗的动力。我请求做晚报读者公益扶助中心的一名义工,加入到帮助更多不幸人的活动中去。”
昨日采访时,记者得知,向平东与一些资助过他的读者,一直保持着良好联系。“虽然我现在还不能算成功,但我没有辜负他们,对他们当年的无私资助,我也一直心怀感激。”
向平东透露,他的侬家屋实行古法养猪,以保证猪的品质。从养殖到销售,整个产业链去掉了所有的中间环节,直接面对客户。因为品质可靠,仅春节前的年猪销售,一个月内就卖了400头。“把一件事情做好,也算是我对社会的一个回报吧。”
向平东的讲座,吸引了众多的学弟学妹。大一新生谢娇说,我不知道向学长背后有这样的故事。他的讲座很励志,让我们也相信美好的事情真的会发生。 记者吕所知
学美术的做猪的产业,
也要做得艺术点
记者:好不容易从农门出来,你为何又跳回“农门”,当起了猪倌?
向平东:我骨子里可能有一种不安分的东西。我研究生毕业后,一直在广州做品牌策划工作,而且做得还算不错。但是,做品牌策划,永远是表达客户和商家的意图。自己做一件事,可能更能表达自己的想法吧。
记者:不学美术也可以养猪。你学了美术,却跟猪打起交道,怎么跟资助过你的人解释?
向平东:大家可能都觉得学艺术跟猪不搭界。我们学美术的人来做猪的产业,最大的资本就是我们对美的感受能力比一般人要强,市场上有那么多与猪相关的产业,我们要做,也要做得艺术点。
记者:创业是很多大学毕业生梦想的事,你对他们有什么建议?
向平东:毕业之后创业,确实是很多大学生憧憬的事情。在就业压力大的环境下,自主创业不失为一个选择,但是,开便利店不能说叫创业。创业的重点在“创”,而不在“业”,创业要找到自己美好的感觉。
记者:做一名设计人员,让人看起来觉得高端体面。可是,你放弃舒适的生活,回来天天跟猪打交道,家里人不反对?
向平东:我老婆也是美院毕业的,她一向支持我,理解我。
记者:看过电影《中国合伙人》没?如今原型中的合伙人已经散伙了。听说你有一个合伙人?
向平东:我有个合伙人,原来是做程序员的。我们有共同的理念才在一起,相信我们会是永远的合伙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