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猪北养”,是2017年养猪产业的一个热词,所有养猪人都不会感到陌生,因为它与每个养猪人密切相关。
目前,“南猪北养”让养猪人感触最深的莫过于全国大范围的环保治理和整治,形成了由南向北的猪场“拆迁潮”,与此同时,大型规模企业却在不断新建、扩建猪场。那么,“南猪北养”对于生猪产业的影响仅限于此吗?它对整个生猪产业又何深远影响?其中又有哪些机会和风险?
按照农业部制定的《全国生猪生产发展规划(2016-2020年)》,综合考虑环境承载能力、资源禀赋、消费偏好和屠宰加工等因素,将生猪发展区域分为四类:重点发展区、约束发展区、潜力增长区和适度发展区,也就是在受环境资源限制的地方要少养猪,传统生猪产区重点发展养猪业,环境承载能力大的地区划为潜力增长区。这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南猪北养”。
按照这份发展规划,河北、山东、河南、重庆、广西、四川、海南7省(市)处于重点发展区,京津沪地区和南方水网地区处于约束发展区,东北四省和云南、贵州2省处于潜力增长区,山西、陕西、甘肃、新疆、西藏、青海、宁夏等7省区处于适度发展区。也就是说,如果按照“南”、“北”的区域划分来看,南方地区多地处于约束发展区,北方区域处于重点发展区、潜力增长区和适度发展区,北方地区更有发展潜力。
“南猪北养”要综合来看,我国幅员辽阔,北方区域可以划分为东北、西北和华北,不同区域的地理和自然条件、饲料资源、地理位置各有优劣势,进而会影响生猪产业的布局。
就区位条件来看,我国猪肉消费的主要区域在南方,而且受人们消费习惯的制约,当前的生猪调运只能以活猪运输为主,一旦出现高温或者寒潮降温天气,生猪调运的风险也将增加,因此,距离销区最远的东北地区不仅运输成本较高,而且调运风险较大,而华北地区的区位优势更加明显。
从原料成本来看,东北地区是玉米的主产区,在东北建厂养猪,玉米资源丰富,价格低廉,但豆粕、小麦麸等饲料原料的成本优势却不那么明显了,因此,东北养猪有一定成本优势,但综合成本可能不是最低的。华北地区,占据综合饲料成本优势,既是玉米、小麦产区,又临近港口,玉米、豆粕,小麦麸等饲料原料资源丰富且价格便宜。
就目前的养殖现在来看,西北地区多处于生猪养殖的适度发展区,地域辽阔,土地资源和农副产品资源丰富,农牧结合条件较好,但生猪养殖基础薄弱,部分省区水资源短缺,自然环境制约了养猪生产。华北地区是我国传统生猪主产区,养殖总量已经很大。东北处于潜力发产区。
可以看出,虽然都处于北方地区,但是不同区域的具体情况不同,在“南猪北养”的大趋势下,未来生猪产业将如何布局?“南猪北养”对整个生猪产业及生猪产业链将产生怎样的影响?哪些变化将与养猪人密切相关?不同规模的养猪主体该如何寻求发展?
敬请关注12月21日——第五届(2018年)中国生猪产业链风险预警年会,中国生猪预警第一人冯永辉老师主持演讲,8小时纯干货分享,会中将详细解读“‘南猪北养’生猪产业重新布局,展望未来发展趋势。”
未完待续,更多看点,请关注后期文章!
中国生猪产业链风险预警年会,2017年12月21日,期待您的到来!
(审核编辑: 李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