猪伪狂犬病及其控制

供稿:猪猪侠

点击:

A+A-

相关行业: 兽药

关键词:

    我要投稿

       1 伪狂犬病及其病原概述

       1.1 疾病概述

    伪狂犬病病毒(PSeUdOrabieS virusPRV)是引起多种家畜和野生动物以发热、奇痒(猪除外)及脑脊髓炎为主要特征的一种疾病。本病最早是由匈牙利学者Aujeszky1902年发现。该病流行整个欧洲。亚洲和非洲的一些国家,也有本病存在。中国自1947年首次报道猫病例以来,目前已扩大到全国十几个省市,给畜牧业发展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

       1.2 病原

    伪狂犬病病毒是一种疱疹病毒,它具有疱疹病毒共有的一般形态特征。病毒粒子呈椭圆或圆形外观,位于细胞核内无囊膜的病毒粒子直径约110150nm,位于胞浆内带囊膜的成熟病毒粒子的直径约150180nm。衣壳壳粒的长度约12nm,宽9nm,其空心部分的直径约4nm。在此层外衣壳下还有两层以上的蛋白质膜。囊膜表面有呈放射状排列的纤突,其长度约810nm,其数量和配置情况尚不清楚。囊膜与感染的发生有密切关系。

    迄今还没有发现抗原性不同的伪狂犬毒株,从世界各地分离的毒株都能呈现一致的血清学反应,但毒力则有强弱之分。美国曾发现个别流行区毒株的毒力有所增强,这表现在对成年猪也能引起死亡,而以往通常只能致发病乳猪和幼猪死亡。有人认为,这是由于在流行过程中出现了毒力强的变种,通过血清学试验,这些毒力强的变种在抗原性上和早年流行的毒株相同。

       2 猪伪狂犬病的流行病学

    伪狂犬病病毒是疱疹病毒科中感染动物范围广泛和致病性较强的一种。在自然条件下,猪、牛、羊、犬、猫、兔、鼠等多种动物和许多野生动物如水貂、北极熊、银狐和蓝狐等都可以感染发病。大量的实验证明,猪和鼠类是自然界中病毒的主要贮存宿主和疫源动物。也就是说,其它家畜是由于接触这两种带毒动物或病死尸体而感染发病的。一般认为,对牧场之间较长距离的传播,鼠类的作用可能更大。

    猪既是本病的原发感染宿主,又是病毒的长期贮存和排出者,在伪狂犬病的传播上起着甚为重要的作用,此点已为大家所公认。除了在自然条件下通过吃食病死鼠的尸体使猪感染发病外,据国外很多研究者的资料证明,在大量喂饲残剩废弃食物的猪场,本病经常暴发流行。猪只发病时间因传染途径而异,最短36小时,最长10天,一般多为36天。主要是通过飞沫、摄食和创伤感染。

    伪狂犬病毒首先在扁桃体、咽部和嗅上皮组织内增殖,然后通过嗅神经和舌咽神经等到达脊髓,又进一步增殖后扩散到整个大脑,引起神经细胞感染,导致脑和脊髓炎症。病毒是沿神经干传播的,此点已通过人工感染家免得到证实。

    伪狂犬病毒还可以通过被吸引到病变局部的白细胞的摄入或细胞表面的吸附作用,然后由白细胞经血液循环将病毒带向机体各部位,尤其是孕畜的胎盘组织,经初步增殖后侵入胎儿,导致流产或死产。实验表明,病毒只能从试管内沉淀血柱的白细胞层分离获得,但不能从无白细胞的血液中分出,所以伪狂犬病患病动物的病毒血症,是白细胞携带病毒的结果。

       3 猪伪狂犬病的临床特点

       3.1 临床症状

    各种年龄的猪都易感,但随猪的年龄不同,症状和死亡率也有显著区别,但一般不呈现瘙痒症状。

    哺乳仔猪最为敏感,发病后取急性型致死过程。15日龄以内的仔猪常表现为最急性型,病程不超过72小时,死亡率100%。这种病猪往往没有明显的神经症状,主要表现为体温突然升高(4142℃),不食,间有呕吐或腹泻,精神高度沉郁,常于昏睡状态下死亡。部分病猪可能兴奋不安,体表肌肉呈痉挛性收缩,吐沫流涎,张口伸舌,运动失调,步伐僵硬,两前肢张开或倒地抽搐。有时不自主地前进、后退或做转圈运动。随后出现四肢轻瘫和麻痹,侧身倒卧,颈部肌肉僵硬,四肢划动,最后在昏迷状态下死亡。1月龄仔猪的症状明显减轻,死亡率也大为下降。随着仔猪月龄的增加,病程延长,症状减轻,死亡率逐渐降低。

    可以认为,不同年龄猪的死亡率为0100%。成年猪感染后常不呈现可见的临床症状或仅表现为轻微体温升高,一般不发生死亡。但Howarth等(1968)曾发现某些地方成年猪暴发伪狂犬导致死亡,他们认为可能是在流行过程中产生了强毒的变异株所致。

    对于妊娠母猪,尤其是妊娠初期母猪,可于感染后20天左右发生流产;处于妊娠后期的母猪,胎儿可死于子宫内,引起死产和流产,死产的发生率可达50%左右。另外,在近年的流行中也发现了少数呈瘙痒症状的病猪。

       3.2 眼观病理变化

    劈开头骨暴露整个鼻腔后可以观察到浆液性纤维坏死性鼻炎(CsontosSzeky1966)。病变会蔓延至喉,甚至波及气管。常见扁桃体坏死,伴有口腔内和上呼吸道的淋巴结肿胀出血。下呼吸道的眼观病变为肺水肿,至肺散在性小叶性坏死、出血和肺炎等病变(Becker1964Comer1965)。眼周沉积大量渗出物造成角结膜褪色,使动物常患有结膜炎,白种猪更明显。肝脏和脾以及浆膜面下一般散在有黄白色疱疹样坏死灶(23mm)。这类病变最常见于缺乏被动免疫的幼龄猪。

    新流产的母猪有轻微的子宫内膜炎,子宫壁增厚,水肿。检查胎盘,可见坏死性胎盘炎。流产胎儿新鲜,浸渍,偶见有干尸体胎。感染胎儿或新生猪的肝脏和脾脏一般有上述的坏死灶,肺和扁桃体有出血性坏死灶;青年猪空肠后段和回肠有时发生坏死性肠炎。

       4 猪伪狂犬病的免疫

    病后康复的猪具有高度的免疫性,人工接种强毒(包括经鼻途径)不能引起发病。据检测,病后3周猪的血液中,病毒中和抗体达到最高水平,并且可持续约18个月。据Pirthle等(1978)的人工接种幼猪试验,感染后7天开始出现低水平的中和抗体,14天血清抗体效价为4128倍,21天为8256倍。

    本病耐过的母猪可经初乳将抗体传给后代。母源抗体可在仔猪体内存在610周,在此期间以强毒鼻内接种时,仔猪不表现临床症状,但有亚临床感染,这是通过从攻毒仔猪的口鼻拭子检样中分离到病毒而证实的。此外,对人工接种了疫苗(包括弱毒疫苗和灭活疫苗)的母猪所产的仔猪,也做了攻毒试验,结果仔猪攻毒后产生了主动免疫。

    由于本病有突然暴发和流行期持续很短(不超过2周)的特点,为了在短期内保护新生仔猪和乳猪,可应用免疫血清进行紧急预防和治疗。猪和马是生产高免血清的适宜动物,尤以猪为佳。应用提纯的Y球蛋白,其效果优于全血清。

    关于疫苗研制的报道很多,包括灭活疫苗和弱毒疫苗。由于灭活疫苗的免疫效果不如弱毒疫苗,所以近年来研究和开发的趋势主要是发展基因缺失的弱毒疫苗。

    随着对PRV分子结构研究的深入和与毒力有关基因的定位,人们将分子生物学和基因工程技术引入PRV基因组的精确改造,成功地获得了基因缺失突变株疫苗。不过理论上重组PRV疫苗可能出现基因重组,产生变异株,但田间免疫试验证明重组DNA疫苗安全有效。

    使用基因缺失疫苗(自然缺失和人工缺失)免疫后,猪不再出现伪狂犬病症状,即使用疫苗作静脉接种,怀孕各个阶段的母猪都很安全。伪狂犬疫苗毒仅在接种和吸收部位的局部淋巴结有限增殖。与之接触的动物(68周龄仔猪、妊娠母猪、种公猪)都不会感染,表明基因缺失疫苗毒不会排毒,而且这种疫苗毒不再因连续传代而导致抗原表位变化,且仍具有较好的免疫保护作用。

    研究结果表明,人工基因缺失的疫苗毒不能在咽喉部位复制,因此鼻内接种后不能很好阻断野毒的潜伏感染。在实际生产中大多采用自然基因缺失(多为gE缺失)的商品疫苗,自然缺失基因的PRV弱毒苗以其良好的免疫原性和鉴别标记特性受到养猪生产者广泛的欢迎。

       5 猪伪狂犬病的诊断

    从猪的流行病学和临床症状上即可对猪的伪狂犬病做出初步诊断。而患猪除了幼龄仔猪表现出典型的神经症状外,其它成年猪只经常无特殊症状。新生仔猪往往突然发病,病程很短,多于昏睡状态下死亡,因此确诊比较困难。

    从猪的病理解剖学来看,除肝脏和脾脏的白色小点坏死外,脑脊髓和脊髓神经节呈非化脓性脑炎变化。

    进行组织学检查时,于神经细胞和胶原细胞内可发现核内包涵体。不过从病死动物尸体检出包涵体的例子不多,这就降低了它的诊断价值。伪狂犬的最后确诊要靠病毒分离、血清学反应、实验动物感染或核酸探针检测,尤其是在初次发病的牧场或畜群。具体方法如下:

       ①病毒的分离:除了从死亡动物尸体采取病料以外,采取处于发热期病畜的脑组织(中脑和脑桥部含病毒最多)和扁桃体作为分离病毒检样尤为理想。对亚临床感染的猪,多采取鼻咽洗液作为分离病毒的样品。在条件较差的实验室,可通过人工感染家兔或鸡胚,结合病畜和实验动物的症状或鸡胚病变的特征做出诊断。条件好的实验室,则应进行病毒的分离和鉴定。还可以结合动物试验进行诊断。

       ②病毒的鉴定:除病毒的形态桔构、理化学和培养特性鉴定外,应进行病毒中和试验,也就是应用已知标准毒株的免疫血清对新分离病毒做中和试验。

       ③病毒抗原的检测:Stewart等(1967)首先应用荧光抗体染色法检查以阔口病料接种的PK-15培养物,获得了良好结果。

       ④特异性抗体的检测:应用病毒中和试验检查可疑猪血清内的特异性抗体。在欧洲和美洲,已经广泛用于检出疫区猪场内的潜伏感染猪,在疫点净化和流行病学调查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间隔一定时间,反复进行检查,直至把阳性反应猪全部淘汰,即可达到净化目的。目前已建立了多种检测PRV抗体的方法,最快捷敏感的还是ELISA法(如IDEXX公司的试剂盒)。

       ⑤核酸探针检测PRVDNA:目前已经用核酸分子杂交技术和聚合酶链式反应(PCR)技术来检测PRV的隐性感染,并已在猪的三叉神经节、脑、脊髓、扁桃体和骨髓中检测到隐性PRVDNA

       6 伪狂犬病的控制和净化

    本病一旦在大型猪场发生,较难根除。感染耐过猪或呈亚临床感染的成年猪,长期带毒和排毒。很多实验观察表明,带毒可长达半年之久,以肺和肝的带毒率最高,脾、肾和膀胱居次。伪狂犬病毒可以通过粪尿和乳汁排毒,感染其它猪只。曾经有人从感染猪的包皮和阴道分离到病毒,因此本病也可能通过交配传播。在不断引进新的易感猪的发病猪场,经反复多次血清中和试验检查,发现约有50%的新引进的猪转为阳性,表明这些猪已发生过亚临床感染。这样,病毒就可以在感染猪场循环。对于发生本病的猪场,净化和根除本病是一项非常重要而又艰巨的任务。1988年,美国联邦政府与各州的养猪业领导和官员进行过几次会议,讨论并制定了全国伪狂犬根除计划,经过15年的努力,于2002年宣布美国境内已消灭伪狂犬病。美国伪狂犬病的净化和根除的经验如下,分5阶段进行:①准备(preparation),②控制(contr01),③强制性猪群净化(mandatoryherdcleanup),④监督/监控(SUrVeillanCe),⑤无病状态(free)。建立净化基金,联邦、州政府、行业协会、养猪者按制定方案联合行动。采取的主要措施为:生物安全和卫生控制、免疫和监测、淘汰病猪、更新猪群、严格控制猪群流动,加强管理措施(依据年龄隔离饲养、全进全出等)。中国在某些猪场某些区域控制并逐步达到伪狂犬病的净化,是现实可行的。控制伪狂犬病,疫苗免疫不可或缺。疫苗免疫可降低感染几率,降低感染后的野毒排放量,缩短排野毒时间,减少隐性感染/持续感染或潜伏感染。当前,猪场减少隐性/持续感染是非常重要的。疫苗能否帮助做到这点就显得很重要了。因此在选择疫苗时,应选择具有阻断隐性感染发生作用的疫苗。一个良好的疫苗应是在主要毒力基因缺失(自然筛选缺失更佳)的同时又是标记基因,能与野毒鉴别开来;诱导机体产生良好体液免疫、细胞免疫和局部免疫力;缺失的基因不应该影响疫苗的免疫原性;保留主要的诱导机体产生保护性免疫的基因;具有良好的安全性,不返强、不发生基因重组。

    勃林格殷格翰动物保健公司的茵格发伪狂犬病疫苗,最适合用于伪狂犬病潜伏/隐性感染的控制(由于其TK基因未缺失),抗潜伏感染能力是TK基因缺失疫苗(多基因缺失苗)的300多倍;滴鼻后在神经系统内的定居能力明显优于TK基因缺失毒株。建议采用如下免疫计划:

       ①母猪:每年免疫34次。

       ②后备母猪:配种前免疫2次。

       ③公猪:每年免疫34次。

       ④小猪:首免:13日龄滴鼻(提供专用滴鼻器);二免:810周龄肌注。



    (审核编辑: 猪猪侠)

      我来说两句(0人参与评论)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