副猪嗜血杆菌病发病概况及防治措施!

供稿:猪猪侠

点击:

A+A-

相关行业: 兽药

关键词:

    我要投稿

    副猪嗜血杆菌病是世界性分布的条件性疾病,许多猪场都有它的存在。近年来我国养猪业发展很快,而饲养管理技术水平却相对滞后,饲养环境条件恶劣,疫病日益复杂,猪群健康水平下降,大多处于亚健康状态,这就为本病的发生与流行创造了条件。

      事实上。不少猪场是实实在在地发生了本病,只是受到蓝耳病、圆环病毒病等复杂疾病所掩盖而被忽视或造成误诊误治使之得以流行与蔓延。可以说,本病已成为当前猪场最危险的细菌性疾病。若再不引起足够关注,后果将不堪设想。现将本病的传播特点、临床表现和防治措施介绍如下:

      一、病原

      副猪嗜血杆菌病又称多发性纤维素性浆膜炎和关节炎,也称格拉泽氏(格来西氏)病。其病原为副猪嗜血杆菌。

    1.本病菌属革兰氏阴性短小杆菌,形态多变,有15个以上血清型,其中血清型5413最为常见。一般条件下难以分离和培养,尤其是应用抗生素治疗过病猪的病料更甚,因而给本病的实验室诊断和免疫工作增加了较大难度。本菌对抗生素极易产生耐药性,也给治疗工作造成极大麻烦。

    2.本病菌对外界抵抗力不强,干燥环境易死亡。60℃可存活520分钟,4℃可存活7~10天,常用消毒药可将其杀灭。

    3.本菌对氟喹诺酮类、头孢类、增效磺胺类、阿莫西林、氟苯尼考、土霉素、四环素、卡那霉素和庆大霉素等药物敏感;大多数菌株对红霉素、氨基苷类、壮观霉素和林可霉素有抵抗力;极易产生耐药性。往往对发病初期敏感的药物,后期就有了耐受性,尤其是猪场长期而普遍使用的氨苄青霉素,本菌已对其产生了耐药性。

      二、病因

      本病菌广泛存在于环境中,健猪鼻腔、咽喉等上呼吸道黏膜上也常有本病菌存在。属于一种条件性常在菌。当猪体健康良好、抵抗力强时,病原不呈致病作用,而一旦猪体健康水平下降、抵抗力弱时。病原就会大量繁殖而出现临床症状,因此本病的发生与流行常与以下的应激因素有关:

    1.饲养管理应激:饲料营养失调、日粮数量不足、缺少饮水或霉菌毒素危害等。

    2.环境管理应激:栏舍卫生条件恶劣、饲养密度过大、舍内通风不良、氨气浓重、高温高湿或阴冷潮湿等。

    3.生产管理应激:断奶、转群、并栏、频密调栏、不当的阉割注射和引种长途运输等。

    4.极端气候应激:天气骤变或过冷过热等。

    5.免疫抑制性疾病的存在。

    6.疾病因素应激:各种原发性疾病发生之后,特别是在猪群发生了呼吸道疾病,如猪喘气病、流感、蓝耳病、伪狂犬病和呼吸道冠状病毒感染的猪场,猪只抵抗力下降,不但本病的发病率更高,危害程度会更大,也更加剧了原发病的病程或使病情复杂化。

      疾病因素应激是继发本病和加剧猪病危害的重要应激因素,因此,强化其他疾病(特别是呼吸道疾病)的防制,对控制本病的发生、流行和减少猪病的危害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三、流行特点

      病猪和带毒猪是该病的传染源,一般通过呼吸系统传播,也可通过消化道传染。2周到4月龄的猪都可能发生感染,但以58周龄的断奶保育仔猪最为多见.以致一些猪场的保育舍和生长舍猪群的死淘率因之而大大增加,给猪场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


    (审核编辑: 猪猪侠)

      我来说两句(0人参与评论)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