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肠炎,不得不重视的疾病

供稿:猪猪侠

点击:

A+A-

相关行业: 兽药

关键词:

    我要投稿

    猪回肠炎发病率越来越高,造成猪场严重经济损失,需要引起足够的重视。由于目前的免疫率比较低,单纯通过生物安全和管理、消毒手段很难控制回肠炎,所以药物预防或治疗是必须的选项。要准确诊断、选准药、早用药、用足药、用够时间。由于感染率很高,传播途径(媒介)众多,因此谈净化为时尚早。

    回肠炎(Ileitis)又称猪增生性肠病,是由严格细胞内劳森菌感染引起的猪肠道疾病,临床上以顽固性腹泻、生长速度缓慢、饲料转化率降低、生长均匀度差为特征,严重时可引起猪的死亡,导致猪场严重的经济损失。

    由于回肠炎很少引起猪的死亡,所以没有引起猪场的足够重视。近期拜访的猪场发现,很多猪场存在疑似回肠炎病例。


    有效控制回肠炎

    1.回肠炎造成的损失

    回肠炎可导致发病猪腹泻、生长速度减慢、死亡率或淘汰率升高、猪舍占用时间延长、瘦肉率降低、饲料转化率下降等。估计每头猪的损失在5~22美元。在英国每年由回肠炎造成的损失可达400万英磅,而美国的年损失更高,达9800万美元。

    2.病原体

    回肠炎的病原是细胞内劳森菌,也有人称之为细胞内劳索尼亚菌。这种细菌严格于细胞内寄生,不能在普通培养基上生长,只能在一些细胞系上培养。细胞内劳森菌呈短杆状,两端呈锥形或钝圆形。在增生的病变组织中尚可分离到其他病原微生物,如弯曲杆菌、猪痢疾密螺旋体、肠病毒和肠道衣原体等。5~15℃粪便中的细胞内劳森菌在空气中2周仍有感染力,该菌对一般消毒剂有抵抗力,但对季铵盐和含碘消毒剂比较敏感。

    某些因素可诱发回肠炎,这些因素包括各种应激反应,如转群、混群、过热、过冷、昼夜温差过大、湿度过大、密度过高等;频繁引进后备猪;过于频繁的疫苗接种;突然更换抗生素造成菌群失调;猪群内发生免疫抑制性疾病(如圆环病毒病、蓝耳病等)以及饲料中霉菌毒素作用造成猪的抵抗力降低;猪场同时存在其他肠炎病原,如猪疾病密螺旋体、结肠螺旋体、沙门氏菌等。采用全进全出、漏缝地面的猪场发病率较低。猪场规模越大,发病的危险性过大。


    3.劳森菌的传播

    劳森菌的传播途径主要是粪口途径。传染源主要是病猪以及现原携带猪,哺乳仔猪有一定的感染率,其传染源可能是母猪,特别是头胎母猪,但早期断奶(10~14日龄)并不能防止这各早期传播。已经发现病猪、亚临床感染猪可以从粪便中排出大量细菌,污染猪栏和猪场的其它区域,通过粪口途径引起感染。感染猪可间歇性通过粪便排菌。

    除了病猪外,尚有一些传播媒介在回肠炎传播过程中发挥作用。工作人员的服装、靴子和器械均可携带本菌。本菌可在鼠体内繁殖,啮齿类动物是本病的传播媒介之一,因此灭鼠有利于控制疾病传播。回肠炎主要通过引进携带细菌的后备猪造成感染。苍蝇等也可能成为劳森菌的机械性传播媒介。

    4.临床症状和病理变化

    潜伏期7-21天,感染剂量越高、潜伏期越短。奇怪的是健康猪感染来自于慢性回肠炎病猪的肠粘膜和/或粪便时,表现为坏死性或急性出血性形式,而分离于急性出血性回肠炎病猪的细胞内劳森菌接种健康猪后,通常会发生慢性疾病,有时也会发生急性出血性疾病。

    4.1 临床症状不同生长阶段猪的感染阳性率不同,公猪和母猪较低,哺乳仔猪(0~24日龄)为1.9%,保育猪(断奶后10~24天)为22.9%,生长育肥猪为12.9%,而后备猪只有0.9%本病主要发生于生长育肥猪(6~20周龄),临床上表现为急性、慢性型和亚临床感染型。与其它疾病不同,本病的急性型主要发生于育肥猪、母猪和配种群的后备母猪,慢性型主要发生于保育猪和生长猪。而亚临床感染则主要发生于生长阶段。

    4.1.1 急性型常发生于生长育肥阶段,表现水样腹泻,或粪便带血,粪便中含有未完全消化的饲料成分;有时肛门周围粘附着带血的粪便,若发生出血,病死率可能高达50%。有时见不到腹泻,只见病猪皮肤苍白,突然死亡。妊娠母猪可能流产。


    4.1.2 慢性型常发生于保育前期,患猪表现为同一猪栏内不时出现几头腹泻的猪,粪便软而不成形,呈黑色、水泥样灰色或黄色,内含未完全消化的饲料。如果发生轻微的回肠炎、腹泻往往不明显,或仅有少数猪腹泻,应难以发现。病猪虽然采食量正常,但生长速度受到影响,因此发病猪栏内生长均匀度很差。平均增重降低6%~20%,饲料转化率降低6%~25%


    (审核编辑: 猪猪侠)

      我来说两句(0人参与评论)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