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感染阈值对猪场生物安全防控意义的研究进展

供稿:猪猪侠

点击:

A+A-

相关行业: 生猪

关键词:

    我要投稿

    猪场生物安全一般指由猪场生产和管理的前提下,病原微生物对猪群健康造成的潜在威胁,及对其所采取的一系列有效预防和控制措施。在养猪业的众多观点中,大部分专家学者认为猪场的生物安全并不能做到百分之百,而是随着养猪业的发展,会不断地发现猪场生产和管理的漏洞,并予以完善。

      自20188月爆发非洲猪瘟以来,生物安全的建设和完善受到了广大猪场的重视,大部分猪场都对人员流动、车辆、饲料、饮水和物品等进行了管理上的完善和控制,以求加强环境生物安全。从生物安全的角度上来讲,加强环境管理毋庸置疑是重中之重,因为在加强环境控制的同时,病原微生物的载量会得到一定程度的降低,但很多猪场管理人员容易忽略的生物安全的另一个方面,是在降低环境中病原载量的同时,更要提升动物机体的感染阈值。

      提升动物的感染阈值通俗的来讲就是要提高动物机体的抗病能力,是预防传染病中的重要环节之一。环境中往往会存在着大量而又复杂的病原微生物,健康的猪只对大部分的病原微生物都具有一定的抵抗能力,例如非洲猪瘟病毒(ASFV, ASFV进入猪只体内,只有达到一定的感染剂量才会感染猪只,而引发猪只致病的病毒感染剂量大小取决于猪个体的免疫抵抗能力强弱。Howey E B等人使用不同方式使猪只感染ASFV(格鲁吉亚2007/1),发现当机体通过口腔感染102HAD剂量的ASFV时,猪只是不会被感染的,故推测猪机体感染低剂量的非洲猪瘟病毒时,机体的非特异性免疫会发挥作用将之清除。因此,提高动物机体感染阈值对生物安全防控具有重大意义。本文将会从平衡机体营养、完善疫苗体系和提高非特异性免疫力三方面入手,阐述如何提高猪群的感染阈值。

      01 平衡机体营养

      营养物质是动物生命活动的基础,在养猪过程中,营养既影响猪的生产性能,又影响其机体健康状况。猪只机体营养的平衡可以调节功能而影响健康状况,而且可以通过影响特异性疾病的发展过程、调控肠道为生态环境甚至干预动物抗病基因的表达来影响猪机体的健康。营养参与动物机体的抗病代谢复杂而微妙,不同方面的营养缺乏均可造成猪机体感染病原的阈值降低,而抗霉营养、肠道营养和抗应激营养较容易被猪场忽略。

      霉菌毒素在自然界广泛存在,亦是猪场普遍面临的问题,由于多种霉菌毒素的协同作用,会严重影响猪机体的免疫应答,造成免疫抑制,让猪群的感染阈值大幅度降低,从而受到病原微生物侵害的威胁,Stoev等人提出,青霉酸与赫曲霉毒素A共同作用于雏鸡,可以看到显著的免疫器官退行变化和淋巴细胞减少的症状,从而降低动物对外界病原的抵抗。饲料中的预防霉变是抗霉的重中之重,如在饲料中添加丙酸钙、蒙脱石等物质是有效预防饲料霉变的方法,但动物机体内的抗霉营养亦是非常重要的。虞洁等人通过检测机体氧化还原状态发现,霉菌毒素的危害机理与其造成的体内氧化系统失衡有关。而在体外实验中已经有证实,维生素E和硒能够缓解猪肠细胞的氧化损伤,降低霉菌毒素的危害,因此抗霉营养应注意猪群饲料中维生素E和硒的补充。

      肠道健康对猪的抗病能力尤为重要,尤其是仔猪,蛋白质、淀粉和脂肪的来源可对其生产性能、消化酶结构、菌群结构及代谢产物以及肠道形态结构产生很大程度的影响。其中酪蛋白优于大豆蛋白,玉米蛋白最差;而淀粉中木薯淀粉最差,豌豆淀粉优于小麦淀粉和玉米淀粉;脂质中椰子油要优于玉米油、鱼油和棕榈油;关于猪群肠道健康的另一个发现是,自然配合日粮要优于纯合日粮。根据研究发现,合理使用酸化剂、活菌制剂、丁酸钠、酶制剂、低聚糖、高剂量铜均可改善肠道微生态平衡,进而提升猪机体感染阈值,达到抵抗病原微生物入侵的目的。

      在养猪生产中,会面临着不同猪群应激窗口期,如剪牙断尾、断奶转群、接种疫苗等。通过试验发现,仔猪在免疫应激后的短时间内可处于高度免疫活化的状态,造成其采食量急剧下降,进而研究表明,在猪发生应激初期(如接种疫苗),整体蛋白质需要量降低,而后期的恢复期,蛋白质和赖氨酸的需要量会增加。需要注意的是NRC1998)中推荐的仔猪锌元素的需要量仅为正常条件下的需要量,在猪发生免疫应激时,其对锌的需求量会大幅度增加。而在氧化应激的条件下,提高猪群饲精氨酸的摄入量可以调控内分泌以及降低炎性因子的综合表达,从而缓解应激以提高猪群的病原感染阈值。

     

     cd161296368507583d93d9796372d410_201911300954434499.jpg

      02 完善疫苗体系

      在猪群的发病过程中,造成猪场巨大损失的往往不是因为一种病原,而是由多种病原微生物混合感染,或者由一种病原引起的其他病原的继发感染,如圆环病毒。虽然目前有些病毒还没有疫苗或者疫苗效果不理想,但是通过研究发现,若猪场内已有的疫苗体系不完善,会加大那些无疫苗病原的传播或感染风险。

      以蓝耳病和非洲猪瘟为例,首先非洲猪瘟和蓝耳病的第一侵害部位都是在肺部,据资料表明蓝耳病毒(PRRSV)会致使弥漫性肺泡损伤,其症状为肺泡和肺间质巨噬细胞明显增多,之后会造成免疫器官的损伤以及全身性血管炎等,而这期间白细胞介素IIL-1)、白细胞介素6IL-6)和肿瘤坏死因子(TNF-α)等致炎因子会增加,进而促进白细胞聚集和活化,增加毛细血管的通透性,致使肺水肿和发热等现象,而非洲猪瘟病毒(ASFV)感染机体后也会引起IL-1等致炎因子增加,并导致肺泡巨噬细胞释放大量氧化自由基,致使机体处于应激状态,威胁猪只生命安全。

      疫苗接种属于特异性免疫,是提高动物机体感染阈值最有效的方法之一,虽然其针对性较强,只能对一种病原发挥作用,但基于上述特点,对于猪场生物安全,一定要完善现有的疫苗免疫程序,这样才能极大程度上的“清除帮凶”,降低其他疾病的感染风险,同时建议猪场定期或“跟批次”进行抗体检测,以确保疫苗接种无漏洞,从而提高生物安全降低发病风险。

      03 提高非特异性免疫力

      非特异性免疫是动物在进化过程所形成的阻挡病原微生物侵入及灭杀、吞噬病原微生物的免疫,是先天性的,不需要预先的特异刺激,也不是专对某种微生物起作用,它由机体的防御屏障、吞噬细胞的吞噬功能、炎症反应、体液中的细胞因子(如干扰素等)共同作用体现的。无论是针对非洲猪瘟还是其他疾病,非特异性免疫都是提高机体感染阈值的重中之重,因而成为提升猪场生物安全的重要一环。

      非特异性免疫中的生物机体第一道防线是皮肤和黏膜,其中黏膜是大部分病原微生物入侵的通道,在黏膜的分泌液中(如泪液、乳汁、唾液以及消化道、呼吸道、泌尿生殖道黏膜分泌液)存在一种分泌型IgAsIgA),sIgA可以防止病毒等病原微生物在黏膜表面形成集落,并通过补体、溶菌酶共同作用下溶解病原微生物,达到保护黏膜完整性和抗感染作用。这个过程叫做黏膜免疫。而一些益生菌如草分枝杆菌,可刺激活化淋巴样组织和黏膜组织合成sIgA的能力,从而加强sIgA的合成,提升黏膜免疫功能,加大猪机体黏膜对病毒的抵御能力。

      除了微生态制剂外,中药添加剂同样被证实能够提升猪群的非特异性免疫力,如中药原料黄芪可以促进机体干扰素的诱导生成,干扰素是一种广谱抗病毒的物质,在猪的体内干扰素充足时,使机体处于抗病毒的健康状态,从而降低病毒的感染风险。又如研究发现,中药原料淫羊藿可以很好地促进动物机体免疫细胞因子的表达,提升白细胞介素2和干扰素的水平,并能活化巨噬细胞增强其吞噬能力。关于中药调节动物机体免疫力的报道很多,在中药添加剂养猪的领域也是得到了大众的认可。因此中药提高动物机体感染阈值是一种用来加强生物安全的建设的极具潜力的方式。

      04 小结

      在猪场的生物安全体系中,保护易感动物往往会被忽略,但生物机体的病原抵抗防线却是降低动物发病几率的关键所在,因此在猪场消灭病原和消毒的同时,更应该注意提高猪群机体的感染阈值,从而加强其对病原的抵抗力,进而降低发病风险。提升猪机体感染阈值应注意三个方面:平衡机体营养、完善疫苗体系和提高非特异性免疫力,当然猪的机体是一个复杂而变化的动态平衡个体,在提升感染阈值时应注意不能顾此失彼,要在加强环境建设的同时从以上三个方面入手,才能全面发挥出更好的效果。


    (审核编辑: 猪猪侠)

      我来说两句(0人参与评论)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