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山西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突破3000元

供稿:刘刘刘

点击:

A+A-

相关行业:

关键词:

    我要投稿

      2006年在山西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省各地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大精神,落实科学的发展观,认真贯彻“多予、少取、放活”的“三农”工作方针,坚定不移地把农业放在经济社会发展的突出位置,以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稳定为目标,创新发展思路,有效地促进了农民收入的持续稳定增长。据国家统计局山西调查总队对农村住户的抽样调查:2006年,山西农民人均纯收入突破3000元大关,达到3180.92元,比上年增加290.26元,增长10.04%。

    一、农民收入增长变化特征

      (一)农民工资性收入保持快速增长,所占比例稳步提高。2006年山西农民人均工资性收入为1374.34元,比上年增加196.40元,增长16.7%,工资性收入在全部纯收入中所占比重已达43.2%,比上年提高2.5个百分点。在工资性收入中,人均从本地企业劳动得到的收入为1062.52元,增长17.7%;人均外出从业得到的收入为182.80元,增长9.9%。在外出从业收入中,人均在乡外省内从业得到的收入为158.77元,增长8.9%,人均在省外从业得到的收入为24.04元,增长16.7%。工资性收入对农民收入增长的贡献率上升到67.7%。农民收入中工资性收入所占份额的升高,表明农村劳动者在获取经济收入过程中对农村以外的整体社会经济发展的依赖性日益增强;同时,工资性收入对农民增收贡献率的增长,表明农民在企业从事劳动和外出打工不但开拓了视野,掌握了技能,增长了才干,为当地经济和社会发展作出了贡献,也缓解了农村劳动力大量剩余的矛盾,成为农村特别是贫困地区快捷而现实的致富途径,是现阶段广大农民实现增收的最直接、最有效的途径和手段。

      (二)家庭经营纯收入小幅增长,在纯收入中所占比重下降。 2006年山西农民人均家庭经营纯收入为1622.86元,比上年增长3.8%,增速比上年回落0.6个百分点。其中人均家庭经营第一产业纯收入为1144.89元,增长 2.7%,家庭经营二、三产业纯收入为477.98元,增长6.6%。在第一产业收入中,人均种植业生产收入为969.74元,增长5.1 %;人均林业生产收入为16.69元,人均牧业生产收入为163.39元,均有所减少。在二、三产业收入中,人均交通运输业收入169.71元、人均工业收入27.18元,人均批零贸易、饮食业收入为117.72元,人均社会服务业收入为74.56元,均有不同程度增长。农民家庭经营二、三产业收入保持了持续稳定增长的良好态势。

      [NextPage]

      (三)财产和转移性收入大幅增长。2006年山西农民人均财产性收入为74.51元,比上年增长18.8%;人均转移性收入为109.21元,增长26.3%。财产和转移性收入的大幅增长,主要是农业生产资料增支综合补贴、其他农作物补贴等惠农政策的落实,使农民得到实实在在的利益。同时随着城市职工工资的增加,离退休金、养老金的提高在外人口寄回带回、城市亲友赠送等再分配收入明显增加。

      (四)农村高低收入农户共同增收,收入水平都有明显提升。2006年,随着广大农民对社会经济发展参与程度的普遍提高和惠农政策利益的共享,农村各不同收入层次的农户收入水平均获得较快增长。统计调查资料显示,按农民收入由高到低排序,按人口五等份分组的收入增长幅度分别为 10.1%、 7.4%、 7.3%、9.1%、12.5%,不同收入水平农户的收入都得到了明显增加,特别是最低收入20%人口的收入增长速度明显加快,比全省水平提高0.6个百分点。

      (五)农民收入对市场的依赖程度增加,现金收入比重提高。现金收入在纯收入中比重的高低是衡量农民收入质量的一个重要标志。2006年,山西农村在调整产业结构,扩大非农择业的同时,农村居民的市场经济意识进一步增强,农村产品商品率不断提高,促进了农村居民现金收入的较快增长。农村居民纯收入中,人均现金纯收入由上年的2397.59元,提高到2703.24元,增长了12.8%,占全年纯收入的比重由82.9%提高到85%,提高了2.1个百分点。农民收入中现金收入的稳定提高,说明农村劳动力对外提供劳务数量增加,农民家庭生产商品率提高,市场参与能力增强,这必将推动农民收入增长方式的转变,从而带动农民增收步伐的加快。

    二、农民收入稳定增长的因素分析

      (一)惠农政策深入人心。 2004年以来,山西出台了一系列惠农政策。从降低农业税税率到全部免除农业税,从种粮直接补贴到粮食综合补贴,从补贴小麦、玉米到补贴全部粮食作物,山西的惠农政策三年迈了三大步。特别是2006年山西种粮补贴增加到三项,其中小麦、玉米、谷子直补金额22060万元,小麦、玉米良种补贴3100万元,农业生产资料增支综合补贴32190万元。三项补贴资金总额达到57350万元,相当于每个农民增收25元。这种不仅不向农民征收农业税,而且对农民进行直接补贴的新型制度,开创了以工补农、以城带乡的历史新纪元,使农民享受着前所未有的喜悦,对促进农民收入持续快速增长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NextPage]

      (二)农民增收渠道拓宽。2006年山西农民收入增量中,工资性收入占到67.7%,家庭经营收入占到20.4%,财产和转移性收入占到11.9%,工资性收入的大幅增长是保证农民收入稳定增长的主要来源。在工资性收入中,非企业组织劳动得到的收入、本乡地域内得到的收入和外出务工收入呈现全面增长的良好态势,农民获取收入的渠道进一步宽泛。特别是农民在省外从事劳动得到的收入同比增长了16.7%,这充分表明山西农民传统的守业顾家的思想观念有了较大改观,越来越多的农民走出家门、走出黄土地,走向大城市、走进中心城市,拓展新的增收渠道。财产性和转移性收入在山西农民收入增长中的贡献份额首次突破了两位数,达到了11.9%,这意味着在农民收入水平不断提高的同时,农民收入来源日益多元化,再分配收入在农民增收中的贡献份额逐步加大,这是2006年山西农民收入来源渠道进一步拓宽的一个重要标志。

      (三)农产品价格保持基本稳定。近几年来,山西农业受到干旱、禽流感等自然灾害和疫情的严重影响,粮食、棉花、油料等生产波动较大,畜禽产品市场销售受到不同程度的制约。但是,由于农村市场进入新的繁荣时期,农畜产品价格持续在高位运行,保持了坚挺的态势,广大农民获得了较稳定的农业收入。特别是2006年农产品生产价格保持了稳中趋升的态势,全年农业产品生产价格指数为100.97,从主要农产品来看,主要粮食品种价格均呈上涨态势;蔬菜和水果类多数品种的价格有所提高;畜禽产品中除活猪、禽蛋价格有所下降外,其他畜禽产品价格保持稳定。农产品价格的稳定运行,对于提高农民收入、增强农民从事农业生产的信心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三、为确保农民增收需要继续着力解决好的几个问题

      (一)继续强化农业基础地位,加大对农业生产投入力度。2004年以来连续三年山西农民收入的增长幅度都达到了2位数,在农民收入水平不断提高的同时,能保持较高的增长速度,充分证明了省委、省政府促进农村发展、增加农民收入的各项政策措施得到了有效的贯彻落实。但是对2006年山西农民收入增长构成做进一步分析,作为农民收入主体的家庭经营收入其主体地位在不断弱化,农业基础不牢、林牧业短腿的局面依然突出。2006年在粮食丰收的基础上,农业收入仅增长了5.1%,而林、牧业收入同时出现负增长,第一产业收入的这种变化,进一步凸显了山西农村基础产业的薄弱。因此,2007年各地和各有关部门要进一步强化农业基础地位,加大对农业生产投入力度,落实好各项支农惠农政策,确保给农民的政策实惠全部兑现,同时,加大财政直接支农的力度,努力改善农业生产环境,促进农业收入有效增加。

      [NextPage]

      (二)抑制农业生产资料价格过快上涨,提高农业生产经营效益。2006年山西农民家庭经营第一产业收入增量低,特别是林牧业收入出现负增长,一方面是由于这些产业基础较为薄弱,但另一方面农业生产资料价格的上涨,加大了从事这些行业的农户的生产成本,降低了这些行业的经营效益,使政府为从事这些行业的农户给予的优惠、补贴,又被其他环节变相从农民手中拿走。因此,2007年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要落实好省委、省政府的各项惠农政策,共同采取有效措施,抑制农业生产资料价格上涨,增加农资综合增支直补,强化对农资市场监管力度,监控农资市场价格,打击制假、售假、贩假等违法行为,防止乱涨价,制止假冒伪劣产品害农坑农,降低农业生产经营成本,使从事第一产业生产经营的农户在享受到政策优惠的同时,收入得到实实在在的提高。

      (三)建立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市场 ,为农民工无障碍进城创造平台。2006年山西农民收入增量中近70%来自工资性收入,这进一步表明了工资性收入已成为山西农民收入增长的重要支撑,特别是在省外从事劳动得到的收入的大幅增长,表明了广大农民外出务工,增加收入的强烈愿望。2007年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要进一步加大劳动力市场的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劳动力市场的功能,为农民工提供就业服务。同时大力发展各级各类职业介绍机构和人才交流中心,建立城乡纵横相连的劳动力供需信息网络,为农民工提供劳动力市场信息服务;注重市场法制建设,规范劳动力市场运作秩序;进行职业培训等制度的创新,为农民工无障碍地进城转化为产业工人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和体制平台,对于提高农民工的收入是非常重要的。

      (四)加快农村各种保障、保险体制的建立。2006年山西农村最低20%人口的收入水平与全省的平均水平差距进一步拉大,这部分人口的生活质量与社会的总体水平存在着较大的差异。因此,要在“十五”时期试点的基础上,尽快实施农村新型合作医疗保险,提高普及率,让低收入农民看得起病,治得了病,有效缓解低收入农民因病至贫的比例。加快推行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加大对农村弱势群体关注力度,使低收入群体能够享受经济发展的成果,缩小与全省总体水平的差距。要更加重视农村基础教育,加大义务教育投资,在农村实施全免费义务教育的同时,给予低收入群体特别的关注,消除因贫辍学。

      (五)加强农村市场的培育和监管,利用市场的健康发展促进农民增收。随着农民收入水平的不断提高,农民增收与市场的联系越来越紧密,2006年山西农民现金收入已占到纯收入的85%,充分说明了农民增收离不开市场。各地要进一步加强对农村市场的建设与管理,各级政府尤其是物价、工商、质监等相关部门要加大执法力度,规范涉农服务项目,维护市场稳定。同时要建立和壮大农村信息市场,为农民提供供求、价格、流通的全方位信息。规范劳动力市场,避免农民外出从业的盲目性,防止上当受骗。通过市场的建立和运作,保证农民收入增长的可持续性。

      [NextPage]

      (六)着力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确保农民收入稳定增长。一是要狠抓以水利为重点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和以植树种草为重点的生态环境建设,逐步改善山西农业生产条件。二是实行严格的耕地保护政策,积极推进农业科技进步,加快粮食基地建设,确保山西粮食生产安全。三是深入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继续发展优质杂粮、草食畜、干鲜果、蔬菜四大特色产业。四是加快城镇化建设步伐,积极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五是积极探索建立和完善农民增收长效机制,努力增加农村居民收入。

    (审核编辑: 刘刘刘)

      回盛股份
      我来说两句(0人参与评论)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