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畜牧业在困境中实现突破

供稿:刘刘刘

点击:

A+A-

相关行业: 屠宰加工 设备

关键词:

    我要投稿

    发展成就令人振奋

      综观2008年全年畜牧业发展,成就令人振奋。预计全年肉蛋奶产量分别比2007年增长6.0%、4.0%、8.5%。畜牧业生产持续发展,主要畜产品数量和质量同步提升,有力保障了城乡居民“菜篮子”产品供给,为稳定消费物价水平做出了突出贡献。全年畜牧业产值有望突破1.7万亿元,约占农业总产值比重的34%,比上年提高1个百分点,畜牧业在农业农村经济中的地位进一步提升。全年平均养殖效益达到历史较好水平,畜牧业成为农民增收的重要来源。国家统计局公布的前三季度农村居民人均出售畜产品现金收入为702元,同比增长27%,高出全国农民人均现金收入增幅16个百分点,畜牧业带动农牧民增收作用更加明显,成为农业农村工作的突出亮点。

      生猪生产快速恢复和稳定发展。生猪生产由一季度加快恢复发展逐步转向稳定增长,生猪出栏逐季增加,猪肉供应逐季向好。据国家统计局数据,去年三季度末全国生猪存栏4.56亿头,增长6.6%;出栏4.24亿头,增长5.8%;猪肉产量3196.1万吨,增长5.7%。养殖效益达历史较高水平,2008年1~11月份生猪平均收购价为15.06元/公斤,同比增长36.6%,购买仔猪育肥的养殖户出栏一头100公斤肥猪平均盈利约160元。

      蛋鸡养殖扭转不利局面。2008年蛋鸡养殖克服年初存栏基数较大、鸡蛋价格低迷等不利因素的影响,效益逐步好转,养殖积极性不断提高,各地养殖户补栏趋于稳定,市场供应充足。据农业部对23家重点种禽企业的监测,全年父母代种鸡和商品代蛋雏鸡产销较为平稳。由于迅速、稳妥地处理了个别厂家个别批次供港鸡蛋三聚氰胺污染问题,11月初生产和消费双下滑的情况在短期内得到扭转。蛋鸡良种供应、养殖生产、加工销售联系更加密切,鸡蛋产销趋向两旺。

      奶业生产继续发展。去年前三季度,奶牛养殖效益回升,全国奶牛生产继续保持快速发展。据农业部监测数据,三季度末奶牛存栏1320万头,同比增长约10%,牛奶产量2746.1万吨,增长11.0%。婴幼儿奶粉事件造成的被动局面正在逐步扭转,生鲜乳收购秩序明显好转,乳制品消费持续回暖,生鲜乳价格开始回升,奶业生产已经有所恢复。按当前生鲜乳收购价格测算,饲养一头单产5吨的奶牛可盈利1500—2000元。

      畜牧业发展方式加快转变。农区标准化规模养殖快速发展,全年全国养殖小区突破8万个;牧区半牧区舍饲半舍饲稳步推进,已有3000多万头牲畜从天然放牧转变为舍饲半舍饲圈养。预计2008年生猪规模养殖比例将突破50%,蛋鸡达到75%以上,奶牛超过35%。

      饲料生产较快增长。在养殖业稳定发展的带动下,全年饲料工业产量持续增长,产品结构进一步优化,并继续保持良好发展势头。据行业预计,全年饲料总产量同比增长将达到6.5%。其中,猪饲料产量同比增长10%;蛋禽饲料产量增长3.2%;肉禽饲料产量增长6.5%。

      草原生态建设稳步推进。退牧还草、京津风沙源治理、草原防灾减灾等重大生态工程继续深入实施,草原保护建设力度进一步加大,草原生态效益逐步显现。全年落实草原承包面积近1000万亩,禁牧休牧轮牧面积超过8000万亩;人工种草面积接近1亿亩,同比增长9.3%;天然草原鲜草总产量近10亿吨。

    政策扶持力度显著加大

      国家在2007年大幅增加畜牧业投入的基础上,去年政策措施力度进一步加大。能繁母猪每头补贴由50元提高到100元,生猪调出大县奖励资金由15亿元增加到21亿元,奖励数量由253个增加到332个;特别困难奶农临时紧急救助政策、祖代蛋鸡补贴和蛋鸡标准化规模养殖以奖代补等支持政策也迅速出台,畜牧业产业扶持政策框架体系不断完善。全年用于扶持畜牧业的中央投资达130多亿元。河南、浙江等省在中央财政生猪调出大县奖励资金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大省级补贴力度;北京、河北、内蒙古、辽宁、黑龙江、山东、浙江、陕西、甘肃和宁夏等14个省区及时出台奶业扶持和奶农救助政策。为了充分发挥政策的支持和引导作用,各级畜牧兽医部门把中央和各地扶持畜牧业发展的政策迅速落实到养殖场户,调动了广大农牧民发展养殖生产的积极性,加快了生猪生产的恢复和发展,稳定了蛋鸡和奶业生产,提高了畜禽标准化规模养殖水平,增强了畜牧业综合生产能力。

    危机处置能力明显提升

      2008年发生的南方部分地区低温雨雪冰冻灾害、四川汶川大地震、婴幼儿奶粉事件和个别厂家个别批次鸡蛋检出微量三聚氰胺,都给我国畜牧业造成了巨大损失。在危机面前,各级畜牧兽医部门沉着应对,出色完成了抗灾救灾和应急处置的各项艰巨任务。抗灾工作中,各级畜牧兽医部门及时制定畜禽生产抗灾的技术指导意见和灾后恢复生产发展的工作方案,广大畜牧系统干部职工冒着生命危险,深入重灾区,积极开展抗灾救灾工作,科学规划并及时启动灾后重建工作,为恢复正常畜牧业生产付出了艰苦努力。婴幼儿奶粉事件发生后,各级畜牧兽医部门冲锋在前,全力处置,积极争取出台有效措施,确保尽量少倒奶,坚决不杀牛。在奶站清理整顿行动中,全系统共出动工作人员49.1万人次,派出奶站质量安全监督员3.45万人次,完成20393个奶站摸底登记等工作。内蒙古等省份采取“人盯人、人盯站、人盯车”的做法,做生鲜乳质量安全水平明显提升。10—12月份农业部抽检的1980批次生鲜乳样品检测结果显示,100%符合三聚氰胺国家临时限量值规定。在饲料专项整治行动中,全国累计出动整治和执法人员36.93万人次,检查饲料企业、养殖场户25.04万个,基本实现了蛋白原料生产企业现场检查率、饲料生产企业产品抽检率、生产使用自配料的规模化奶牛养殖场户检查率、饲料和饲料添加剂企业持证生产率“四个100%”的预定目标。

      [NextPage]

    监测预警能力日渐完善

      针对我国主要畜产品,特别是生猪生产大起大落,影响生产者和消费者利益,制约行业健康发展的实际,2008年,各级畜牧兽医部门把加强畜牧业监测预警体系建设作为行业基础建设的重要内容,落实人员和经费,完善工作方案,创新工作机制,建设数据平台,强化形势分析。一年来,农业部畜牧业司在全国畜牧总站、中国农业科学院、中国农业大学、中国畜牧业协会、中国奶业协会协助下,在地方各级畜牧兽医部门精心组织、密切配合下,“百场(厂)千村万户”监测计划得到全面实施,生猪、奶牛、肉牛、家禽、饲料等主要产品生产和市场动态监测体系初步建立;生猪生产专项跟踪监测不断完善,数据质量明显提高;畜牧业形势会商和信息调度的有效机制正在形成。统计监测预警工作逐步转向常态化、规范化,基本形成了能够反应实际情况的数据系统,较好地发挥了指导生产、服务决策的作用。在统计监测条件基本具备的情况下,协同有关部门制定的《防止生猪价格过度下跌调控预案》即将正式发布实施;同时积极推动《稳定蛋鸡生产发展调控预案》出台。

    综合服务能力不断强化

      为切实帮助养殖户提高技术,排忧解难,2008年,各级畜牧兽医部门进一步加强畜牧业生产服务体系建设和机制创新,依托技术推广机构,充分发挥科研院所、畜牧企业、行业协会的作用,加强良种良饲的推广应用,组织产销对接,帮助农牧民解决生产中遇到的实际问题。畜牧业产业技术体系初步建立,科技入户行动继续深入开展,全年共开展养殖户培训5万人次,发放资料20多万份。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建设取得积极进展,全国畜牧生产专业合作组织达到3.5万个,养殖业组织化程度稳步提高。四川、山东、江西等地依托企业、协会建立畜牧养殖信贷合作担保资金,解决畜牧业发展资金不足的问题。为缓解四川汶川特大地震造成的德阳、绵阳等主产区磷酸氢钙停产、全国市场供应不足问题,有关部门积极协调云南等省企业扩大生产,及时制定印发《饲用植酸酶使用指南》,引导和推广用植酸酶替代磷酸氢钙。针对婴幼儿奶粉事件导致奶农倒奶问题,各级畜牧兽医部门组织大量科技人员,进场入户开展技术服务,帮助奶农克服困难,渡过难关,稳定生产。

    (审核编辑: 刘刘刘)

      我来说两句(0人参与评论)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