欲稳猪价 生猪期货或为不二之选

供稿:刘刘刘

点击:

A+A-

相关行业:

关键词:

    我要投稿

      6月27日,被誉为民间生猪期货的湖南御邦大宗农产品(10.92,0.28,2.63%)交易所在“生猪之乡”的长沙市宁乡县开业。在挂牌的第一天该交易所就受到业界的热捧,订货量就已达到1.7046万手,近20万头生猪。那么,为什么这样一个民间机构会受到热捧?生猪期货到底有什么魔力,正规生猪期货什么时候会出台呢?对此,本报记者进行了相关采访报道。

      “一年春作首,六畜猪为先”。自古以来,猪肉就是我国多数民众肉食的首选。然而,如今的养猪产业却成了多不得、少不得、不多不少最难得的窘境。据统计,我国人均猪肉消费量为39.6公斤/年,占肉类消费总量的65%。作为畜牧业中最大的产业,生猪产业在国民经济中占据重要地位。

      但是受制于缺乏未来价格和农户的信息不完全,养殖户只能根据局部地区当前供求关系和价格变动安排生产,从而导致猪价经常呈现“蛛网现象”,即陷入“生猪卖难-价格下跌-宰杀母猪-生猪减少-供应短缺-价格上涨-养殖增加-生猪卖难”的怪圈。

      对此,国务院曾多次下达稳定生猪市场的意见,同时也对生猪和猪肉进行了补贴和收储等宏观调控的措施。然而这些措施似乎并没有起到太大的作用。

      “这主要是养猪产业的周期较长,补贴的第一轮效果也将至少在9个月之后才能显现,而后续的补贴见效则将经历更长的时间。据一些养殖户反应,这一轮猪价的大跌与2007年的一系列补贴调控不无关系。”7月7日,北京工商大学证券期货研究所所长胡俞越在接受《中国产经新闻》记者采访时说。

      此外,由于生活条件的改善,当前民众普遍喜食鲜肉,冻肉的市场需求非常有限,加之当前猪肉市场容量巨大,收储冻肉这一调控方式难以起到实质性的效果。而活体储备具有明显的天然局限性,只能当做临时措施。

      “宏观调控方式仅仅调整生猪的数量,而并未触及价格这一市场机制的核心,市场出现的问题仍需市场手段来根治。”胡俞越指出。

      因此,更多的专家把目光转向了“他山之石”——生猪期货。作为芝加哥商业交易所的成熟品种,生猪期货已经过了40多年的检验,成功诠释了市场工具在生猪产业中的重要作用。“美国农业部红肉年鉴”数据也显示,生猪期货推出后,美国生猪产业市场的波动明显小于推出前。

      在胡俞越看来,我国生猪期货已经万事俱备,只欠东风。据统计,2008年我国生猪屠宰量为4470 万吨,猪肉消费需求量为4460 万吨,分别占同期世界屠宰总量和消费需求总量的46.02%和46.03%。我国生猪产业规模化水平也日益提高,2005年我国年出栏生猪5万头以上的大型养殖场到已经达到39 家,规模以上(50头)猪场生猪出栏量占全国总量的42.8%;2006年这一比例达到了50%,其中万头以上猪场出栏量已近全国总量的10%。

      [NextPage]

      持类似看法的还有很多相关企业,作为生猪龙头企业唐人神集团和供港澳生猪大户新五丰(8.40,0.18,2.19%)股份有限公司均多次用不同方式提出了对生猪期货的支持。

      “我国养殖和加工企业都知道生猪的价格将会下跌(上涨),但是它们没有办法进行操作,只能眼睁睁地看着价格的波动。推出生猪期货恰恰给了它们一个可以操作的平台,可以规避价格风险的平台。”首创期货分析师董双伟在接受《中国产经新闻》记者采访时说。

      胡俞越指出,推出生猪期货可以利用生产者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的特点设置合理的升贴水,鼓励优良品种的推广;生猪期货的完全市场化定价机制对于淘汰规模不经济的生猪养殖农户,调整大型养殖场的养殖规模;市场定价机制将随生猪期货的推出更加完善,从而为增强我国在国际生猪贸易中的“话语权”甚至形成全球生猪定价中心提供推动力。

      不过,在何时推出的问题上两位专家产生了分歧。胡俞越表示,现在推出是“恰逢其时”。董双伟则认为,国家不会仓促出台。

      “和美国用现金交割不同,我国实施的还是实物交割的制度。在交割时标的物的质量指标(生猪重量,膘厚等)可能很难实现标准化。无法实现标准化政府不会仓促出台。”董双伟说。

      也有一些业内专家表示,由于我国生猪生产的规模化和标准化程度都不高,生猪期货的标准和科学的定价都很难确定。因此生猪期货执行起来风险太大,很难具体操作,我国还不能依靠生猪期货来根本解决生猪产业目前存在的问题。

    (审核编辑: 刘刘刘)

      我来说两句(0人参与评论)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