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猪饲养是养猪生产最为重要的环节之一,在生产实践中,如何提高母猪的生产性能是养猪生产的重点。母猪产仔数多、仔猪成活率高、延长母猪的利用时间一直是猪场与养猪生产工作者所追求的目标。除了遗传因素外,饲养管理是挖掘母猪繁殖性能最主要的因素。因此在养猪生产集约化、规模化程度越来越高的今天,对母猪的饲养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笔者在结累众多中大型猪场饲养管理经验的基础上,结合多年从事畜牧工作的经验,就母猪的饲养管理谈一下自己的看法,供业内人员参考。
一.后备母猪的饲养管理
1.早期高营养 后备母猪从早期选育后应开始全面供给高营养的日粮,以确保其高效、迅速的生长,从而保证其成熟后繁殖期内所需的机体组织能够在这时得以充分发育。
2.育成期限饲 当达到150日龄左右(大约90kg)进入育成期,开始限制其能量摄入,控制其生长。此时应提供中等水平能量(DE 13.0-13.5MJ/kg),较高粗蛋白(16%)的日粮,并限饲(2.3-2.9kg/天)。限制育成期能量摄入的目的是为减少其体内的脂肪沉积而促使其继续生长瘦肉组织,限制成熟体重,减少母猪因过肥或体重过大而发生繁殖障碍和肢蹄问题。后备母猪能量摄入过多会导致乳腺发育不良,结果过多的脂肪渗入乳腺细胞,从而限制了乳腺细胞的血液循环并使乳房肿胀,进而影响泌乳量。有研究表明,初配前降低其生长速度有利于提高母猪的利用年限,从而显著提高母猪的利用率。
3.配种前短期优饲 后备母猪配种前10-14天,要实行短期优饲,把采食量提高50-100%,或者让其自由采食。同时尽可能地提高饲料能量水平,因为这2周左右的时间内后备母猪的能量越高,其排卵的数量越多。
4.配种后降低采食量和营养水平 配完种后应立即降低采食量和日粮营养水平,否则会影响胚胎的成活率,从而影响产仔数。笔者在猪场了解到大部分后备母猪实行群饲,因此很难确实何时减少配种后的采食量,建议实行后备母猪群饲时,配完种后要立即将其转入至妊娠观察舍或妊娠定位栏内。
二.妊娠母猪的饲养管理
根据母猪自身的妊娠生理特点和不同妊娠时期的营养需要,将妊娠期分为3个阶段:第一阶段为妊娠前期,妊娠1-21天,是胚胎着床及存活阶段;第二阶段为妊娠中期,妊娠22-80天,为母体发育及体储恢复阶段;第三阶段为妊娠后期,妊娠81天至分娩,是胎儿及母体呈曲线生长阶段。
生产上要根据妊娠母猪不同阶段的生理特点,制定不同的有针对性的营养和管理策略。
1.妊娠早期 妊娠早期的营养水平和采食量对胚胎存活率及母体孕酮水平有很大影响,对于青年母猪或泌乳期间体重损失少、断奶后体况好的母猪,妊娠早期喂高水平的日粮对胚胎的成活率是有害的。实验表明,为了避免高能量或高采食量对刚配种后胚胎着床和发育的影响,可以在配种后给母猪肌肉注射VA注射液,使胚胎成活率恢复正常,也可通过实施同期发情的方法来确定减少采食量的时间。但对前胎次泌乳期采食量低(低于3.0kg/天),泌乳失重大的母猪在妊娠早期给予高水平饲喂(3.6kg/天),则其胚胎数较多,胚胎的存活率也较高。通常生产上对妊娠早期的营养和管理策略为:从配种至21天,妊娠母猪每天给予1.5倍维持需要或更低水平的营养,相当于12.6MJ/kg能量(DE)和14.5%蛋白水平的饲料1.9kg/天,但瘦弱的母猪应适量增加。
2.妊娠中期 妊娠中期是胎儿肌纤维形成,母体适度生长及乳腺发育的关键时期,肌纤维数量与仔猪生长呈正相关,仔猪出生时纤维数量即已固定,其生前发育在妊娠20-50天时形成初级肌纤维,在妊娠50-80天时形成次级肌纤维。母猪泌乳力取决于乳腺分泌细胞的数量,此细胞增殖的关键时期是妊娠75-90天,此期母猪能量过剩及体脂过高对乳腺分泌细胞的数量及泌乳量有不良影响,因此控制体况是此期的营养关键。因此,此阶段的营养策略应该是让母猪获得适度的生长和恢复机体营养储备,生产上通常饲养标准的能量水平为12.6MJ/kg能量(DE)和14.5%蛋白水平的饲料每天2.0-2.5kg,随妊娠时间的推移从低到高逐渐增加,并根据母猪体况差异适当灵活调整。
3.妊娠后期 妊娠后期是母体和胎儿快速生长阶段,为维持胎儿和乳腺生长,此期母猪营养量呈指数增加,采食量适度渐进增加可提高仔猪初生重。此期母猪能量摄入不足则会动员自身体蛋白及体脂肪以弥补繁殖所需。母猪在妊娠后期饲喂的能量水平太低(低于或等于维持需要),则会出现能量负平衡,导致体脂动员,但能量过高,不仅降低乳腺细胞数量,减少产奶量,而且过多脂肪沉积会导致难产,降低繁殖寿命。因此妊娠后期母猪的能量采食量每天至少应达30.5MJ(DE)能量,当适当提高到38.5MJ(DE)能量时发现可降低母猪泌乳的背膘损失,未发现对泌乳情况有影响。妊娠后期的母猪营养策略为饲喂含12.55MJ/kg(DE)能量和17%蛋白水平的饲料2.5-3.1kg/天,随着妊娠期而逐渐增加。妊娠母猪的营养需要和采食量除受体重和体况的影响外,还与环境温度、舍饲情况、健康状况有密切关系。环境在低于临界温度时(单栏18℃,群饲14℃),环境温度每降5℃,每天维持需要约增3.1MJ可消化能(约250克饲料),当温度高于是21℃时,温度每上升1℃,日采食量减少60-100克/头,因此当高温时要补充日粮的能量。
三.哺乳母猪的饲养管理
提高哺乳母猪能量采食量是哺乳期的主要营养策略。妊娠期内能量采食量每增加4.2MJ/天,哺乳期则减少2.1MJ/天。环境温度对哺乳母猪采食量影响非常大,当环境温度从18℃增至25℃时,采食量减少50%。生产上对哺乳母猪要增加喂料次数并尽可能创造良好的环境。母猪分娩后头1-3天少量多餐,饲喂量控制在1.5-3.0kg,第四天开始逐渐增加,直至自由采食。对热应激的泌乳母猪应采取夜间采食或在一天中较凉的时段投料让其采食。对哺乳母猪的饲喂方式大部分人提倡自由采食,但也有人按妊娠母猪来实行阶段饲喂方式。母猪分娩后的头几天应限量并逐渐的增加采食量,且于泌乳第一周达到最大采食量,此后自由采食。这种饲喂方式可减少饲料浪费,但与分娩后即自由采食相比,并不能提高总采食量或改善母猪及仔猪的生产性能(这样做的原因可能是能减轻产后母猪消化道负担,有利于母猪产后恢复)。有资料表明,母猪达到最大采食量的时间越早,且采食量不再下降,则其断奶后发情的时间也就越早。
母猪是仔猪出生20天内的主要营养来源,母猪泌乳力与日粮营养有极为重要的关系,而哺乳母猪的营养需要是根据其产仔数、猪乳的化学成分、泌乳量的多少进行考虑的,1头哺乳母猪以产仔10头计算,每天营养中需要79.9—96.3MJ(DE)能量、1—1.2千克蛋白质、45克—55克钙,如每增加1头仔猪,就要多供给5.03MJ(DE)能量。因此为了保证哺乳母猪的营养需要,必须对日粮作适当调整,尤其要重视能量和蛋白质等营养指标的调整。我公司的“猪妈妈”-10%哺乳母猪专用浓缩饲料,是根据当前小规模猪场普遍存在的哺乳母猪采食效率不高、泌乳量少、掉膘严重、淘汰率高、仔猪成活率低等问题而研发的。产品采用进口肠膜蛋白、进口鱼粉、膨化大豆、进口益生菌、多种维生素、多种氨基酸及氨基酸螯合微量元素等优质原料经科学配制而成。产品适用母猪妊娠后期至哺乳期。产品具有高能、高蛋白、高诱食性等特点,用户只要按推荐的饲料配方,与适量的玉米、豆粕、麦糠混配均匀,科学饲喂,可明显提高母猪的采食量,对平稳过渡因气候变化、疫病防治等应激反应,从而提高仔猪成活率、整齐度及母猪泌乳量具有非常好的效果。
四.结语
综上所述,在母猪的繁殖周期的不同生理阶段,由于生理活动不同,使得母猪所需要的能量、蛋白等各种营养是不一样的,使母猪的生产性能达到最佳状态的营养需要量和饲养策略还存在争论的地方。但不少规模猪场通过多年的摸索,已获得经产母猪年均产商品猪20头以上的佳绩,其饲养管理的模式值得大家学习。但对繁殖母猪营养需要和饲养模式的研究将继续是养猪工作者今后工作的重点,需要我们作更进一步的深入研究。